JRS直播网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特别报道:从手抄记分册到电子记分,见证校园体育教学变迁

时间: 来源:JRS直播网

40年来体育教育的变化:体育教育已变成一个模块,有专门的项目可供选择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三十位见证者

徐迅和孙建新都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体育老师,有趣的是,他们还是一对师生。

从校园棒球到校园垒球和冰壶;从油印的成绩册到第一批教师资格证书……

从1975年到现在,一对师生,两代人。从学到教,徐迅和孙建新在几十年的一线教学岗位上,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校园体育教学的变迁。

从手写记分簿到电子记分簿

在徐勋保留的一批旧教学物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老旧的成绩册,上面写满了手写的成绩:“跳高×××米、立定跳远×××米、铅球×××米、100米×××秒……”,并用红蓝字体标注。

“现在不需要成绩册了,只要在电子表格上点击一下,就能读出成绩,直接输入到电脑里。”孙建新笑着说。

在这对师生的经历中,徐迅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体育教学,孙建新则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体育教学。

“当时一个班有二三十个学生,老师要把所有学生的名字一个个记下来,这就是我们记录成绩的方式。”在孙建新的记忆中,1991年刚当老师时,他和徐迅老师一样,会拿出一本练习册,把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体育成绩、总分都记下来体育排球教案,还会用尺子在练习册上亲手画出竖格。

除了成绩册的小变化,教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孙建新说,“八九十年代,老师用的还是油印的教案纸,那种纸上会留下黑色污渍的,我们自己用尺子划格子,每张教案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装订成册,就是一个学期的教案……”

油印的教案上写了什么?徐勋回忆说,当时对手写教案的要求非常严格,每节课的每一个体能动作,白纸上都会画一个小人,如果一节课有八个动作,就画八个小人,每个动作一个。

告别了油印纸、手绘的教案,进入21世纪后,孙建新的教案全部由电脑打印出来,“教案的内容和格式也变了好几次。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我也改了好几个原则,比如有两年我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小组合作活动等,最后改成‘开始、准备、基础、结束’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动作方法、重点、常见错误、纠正方法都要写出来。”

虽然教学方式从手写变成了打印,但理工附中仍然要求刚入校的年轻体育老师手写教案。“所有的动作还是要求老师亲手画出来,虽然时代和环境变了,但教学中很多东西还是一样,体育教学动作的重点要非常明确,教案要规范,这是对一个好体育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孙建新解释道,“因为教案要简单点容易,要复杂点就难了。”

除了教学计划的变化,对于孙建新来说,21世纪以来体育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高中教学转为模块式,体育课开始有选修课。棒球、垒球、排球、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冰雪、武术、舞蹈、定向越野、跳绳、滑冰、冰壶、民族传统体育等15门体育特色课程可供理工附中学生自由选择。

体育教师从万事通变成了专职教师

“以前我们体育老师什么都懂,只要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我都教,武术、篮球、排球、体操、足球……我都教。”徐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课不是选修课,而是固定项目、固定课程,“但只要课本上写的,我们体育老师就得会。”

除了能教各种体育项目,体育老师的“万事通”作用还体现在,每当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训练时,体育老师一般都会带队。徐勋回忆道:“每年暑假,我都会带领全校学生从学校步行到北安河公社,晚上9点左右出发,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6点,60多公里的路程全靠步行,我们到那里捡麦穗、帮忙夯地……从学校出发时,还要拖上几车化肥,大家推着车翻山越岭。”

2000年以后,选修课开始逐渐兴起,自主开放的菜单式选修课成为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选修课亦是如此,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专业课程,走向“专业化”。

“现在教足球的老师教足球,教武术的老师教武术……”徐迅笑着说,“有些篮球老师以前就是篮球运动员,身高都超过1米9了,不可能像我们以前那样教孩子单双杠,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1988年 第一批体育教师资格证书颁发

在徐勋的旧教书对象中,还有一位是划时代的。1988年,他领到了一张封面上写着“北京市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证书。这张证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教师资格证书。据徐勋回忆,在此之前,教师没有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也不需要持证上岗。

“那时候的教师资格证,是按照老师的教学经验、年资来评定的,跟现在不一样。”手捧1988年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徐勋感慨万千,“那时候,这个证书是大家一起‘评定’的,那时候老师还讲究年资,学校给一定的名额,学校会根据资历、职务来评定,教了20年的,评定级别高一些,教了10年的,评定级别低一些……”

与“评职称”、“论资排辈”的教师资格证不同,孙建新经历过教师必须“考试”才能上岗的时代。“我们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孙建新说。

1991年,孙建新从师范大学毕业时,已经通过了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考试,只有通过这些科目的考试,他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这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教师要自己报考,自己讲课,评定职称,要凭自己的实力来考核,不能再按资历排辈了。”

体育成绩纳入中考,身体健康不再是“冷门话题”

“体育课从来就不怎么受人欢迎……”这句体育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玩笑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体育课被纳入中考、中考,体育课成了一门严肃的课程。

“中考体育是40分,足球、篮球、排球必选一项,男生铅球或引体向上必选一项,女生铅球和仰卧起坐可选一项。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孙建新对这些中考项目了如指掌。

“80年代没有考试,只要达到体育标准就行,就算没达到标准也没关系,达不到标准能怎么办?没办法。”徐迅笑着说,在体育没有纳入考试指挥棒的那段时间,体育课是学生们最轻松的“放松”时间,学生们最愿意见到体育老师。

在孙建新看来,体育正式成为考试科目,教育对于体育课程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已经和自己学生时代大不相同了。

体育传统学校加大教育投入

棒垒排等项目的全面发展,也伴随着北京工业高中40年来的历史变迁。重视体育、体育传承、健康第一……是徐勋和孙建新在不同时代的执教生涯中共同的感受。“北京工业高中(北京工业高中前身)的体育传统还不错,老师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很高,学校也非常支持,体育专项项目一上马,领导都很支持。”回忆起这些专项项目,徐勋印象最深的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的棒球项目。

徐老师说:“那时候棒球还是一项很小众的运动,学校没钱投入,一副棒球手套要五六十元,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2.5元,根本不够买一副手套。”不过,尽管当时“没钱”,但由于各种机遇和外界的赞助,学校还是早早地开始了棒球项目。

除了棒垒球和排球,孙建新在学生时代也是田径队队员,最令他难忘的是科技附中建校以来举办的传统田径项目。“那时候的条件跟现在真的没法比,一双荆子勇士鞋的鞋底很薄,冬天在主干道上跑步,膝盖都快没力气了。”

相比当年“简陋”的体育教学环境,已从学生转为老师的孙建新对目前校园体育项目的投入感触颇深。“现在学校基本上能给孩子们训练提供从头到脚的所有装备。”他粗略算了一下,现在学校一年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动辄上百万。“我们租场地,一条泳道一个小时2500元,每天训练三条泳道三个小时,一节训练课就花了2万多元。参加比赛时,孩子们用的冰刷要2500元,一双鞋也要2000多元……”

体育老师有最凶狠的面孔,却有最温柔的心

“脸上最凶狠,心里却最温柔。”说起两代体育老师的风格差异,孙建新说,这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共同特点,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代。

“体育老师必须表现出强硬的样子,不然带领一千多个孩子做运动体育排球教案,怎么控制局面?我们的声音不能温柔,但我们的心必须温柔。”

孙建新说,他至今忘不了,自己随田径队训练时,徐迅老师每天都会从家里准备好一大桶酸梅精给大家喝。

许逊笑着说,体育老师的“凶猛”,其实透露出他内心“打是痛,骂是爱”的情感。

被徐勋亲切地称为“小朋友”的学生中,很多都已步入中年。“昨天有个小姑娘从美国回来,说才回来一天,非要来见我。”想起自己的学生,徐勋突然觉得不对劲,马上改口说:“哎呀,什么小姑娘?都四十多岁了。”

孙建新的同学、著名主持人杨澜也曾是徐迅的学生,杨澜这几年回到母校时,依然记得这位体育老师。

杨澜曾回忆道:“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我的体育老师是徐勋老师,他对学生特别好,我还记得他说过一句话:‘你觉得跑1500米很累吗?那就先跑800米热身一下。’我们关系特别亲近,下课经常勾着他的胳膊,玩得很开心。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徐勋老师才二十出头,还是个‘小鲜肉’,那种师生关系很单纯、很朴实。”

“面目凶狠,内心却很温柔”是体育老师独有的风格,孙建新也从徐勋身上继承和保留了下来。在老师和学生眼中,这才是一个体育老师该有的样子。

对话

以更加多元、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采访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老师徐迅、孙建新

北京青年报: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比以前有所下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建新:现在的学生运动员水平确实比我们高很多。但是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确实不如以前了。前几年,全国体质测试有一个必选动作体育排球教案,就是男生引体向上测试,测试大家的上肢力量。就这个考核,我们平时上课看到,初一的男生能有10%的人做引体向上就算不错了,就是能做一个引体向上就算不错了。特别是从小学开始的孩子,现在肥胖、超重的孩子确实太多了。作为体育老师,我们确实有些心疼。

许迅:我以前教的男生,做五六个引体向上没问题,至少有六七成的孩子能做到。

北京青年报: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比较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孙建新: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起很大作用。现在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特别是沉迷于电脑和游戏,孩子们对户外运动失去了很多兴趣。除非是特别喜欢某项运动的学生,否则如果没有这个爱好,整体的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徐迅:这跟我们那个年代很不一样,80年代学生说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体育老师,上体育课很开心。因为过去对学生来说,能在户外“发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北青报:学校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孙老师有什么建议?

孙建新:从历史上看,工附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教育的学校。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除了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常规体育课外,学校每年为全校学生举办的体育节、大型运动会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有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我们也会利用这个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有趣的平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总的来说,我觉得理念是最关键的,就像我们学校的“健康第一”,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自身的集体共识。

本文由本报记者 林燕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