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
2.2.3 问卷调查方法 向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体校田径队发放问卷36份。 问卷有效回复率为100%。 3 讨论与分析 3.1 疲劳产生原因 3.1.1 机体的疲劳冲刺事件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消耗ATP和CP,肌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酸参与能量供给,在供能过程中产生乳酸,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肌糖原也大量消耗,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疲劳的主要原因。 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加,肌肉的僵硬变得明显,酸痛越来越严重,导致部分肌肉痉挛。 3.1.2 神经系统疲劳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别部分是大脑皮层。 各种传入的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最终在这里进行分析合成,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 所实现的人体运动是在它的调节下完成的。 当肌肉运动增加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消耗也会增加。 虽然工作过程中持续恢复,但仍然无法抵消消耗。 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就会出现疲劳。 疲劳会引起抑制加深,从而防止神经细胞过度消耗。 当部分或大部分皮层细胞训练负荷过重或时间过长时,神经能量的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会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从而使工作无法进行。皮质细胞的强度会减弱,以避免神经能量的过度消耗。 3.2 疲劳的影响 短跑项目中的疲劳主要是由于乳酸的积累造成的,因此有必要了解乳酸的积累会对短跑运动员的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表1) 3.3 疲劳产生的判断科学判断短跑运动员疲劳的发生和程度,对于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疲劳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选择的测试方法也不同。 3.3.1疲劳的生物电评价 (1)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移动,波形倒置。 (2)脑电图:由于疲劳时神经元抑制过程的发展田径训练后的放松,可表现为慢波成分增多。 3.3.2肌力测定与评价:疲劳背部肌力早晚各测定一次,计算数值差。 如果第二天恢复即可判断为正常。 测试方法:比较5名学员不同强度训练前后的背部肌肉力量(根据个人最大运动强度进行90%、50%、30%强度训练)。 差异越大,疲劳程度越大。 (表2) 3.3.3 神经系统功能测定 疲劳判断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23 表1 乳酸对短跑运动员功能的影响 对ATP产生有积极作用 增加氧输送 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对 ATP 产生的负面影响 抑制糖酵解 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 促进肌内含水量增加 抑制肌肉乳酸转运 细胞对肌肉收缩的负面影响 增加对肌浆 Ca2+ 的需求 降低最大肌张力 抑制 ATP 酶 活性增加,结合横管蛋白和 Ca2+ 的结合会增加细胞外 K+ 浓度。 注:引自李相如,1996年探索训练和比赛强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个人最大运动强度进行90%、50%、30%强度训练)训练前后,以跑步心率恢复时间12秒100米进行比较。
差异越大,疲劳程度越高。 (表4) 3.3.6 测量血乳酸以评估疲劳程度。 通过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血乳酸值来判断疲劳程度。 测试方法:首先在测试前测量运动员的个人血乳酸值,然后按照个人最大运动强度以90%的强度进行训练。 1小时后,测量运动员的个人血乳酸值。 比较之前和之后。 差异越大,运动员就越疲劳。 (表5) 3.3.7 测定尿蛋白,评估疲劳运动后尿蛋白排泄情况,与运动量、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运动强度等有关。 测试方法:首先测定运动员推举时的尿蛋白含量,然后按照个人最大运动强度以90%的强度进行训练,然后第二天早上测量尿蛋白含量。 例如,30mg%表示正常,30~50mg%表示疲劳。 (表6) 3.4 恢复方法 3.4.1 训练恢复 (1)在多年或全年训练计划中考虑运动员的恢复。 根据比赛周期(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制定多年训练计划。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们因常年艰苦训练,身心都处于疲劳状态。 这个时候教练就要安排运动员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调整。 1年。 调整期间,我们一般不参加大型比赛。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定期安排运动员进行全面检查,防止各系统器官在长期、多年的高强度训练下出现病变。 年度培训计划一般分为单周期和双周期两种。 单循环将全年分为一个准备期、一个比赛期和一个过渡期,双循环则将全年分为两个准备期、两个比赛期和一个过渡期。
无论是单循环安排还是双循环安排,过渡期都是运动员一年训练和比赛的恢复期。 运动员训练水平不同、比赛次数不同、身心疲劳程度不同、过渡期长短也不同。 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较多,过渡期可稍长(30~45天)。 该时期的训练负荷量明显低于其他训练时期,有氧训练的比例明显增加。 此外,还可以从事其他项目或练习,以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 但教练员要注意,这个时期田径训练后的放松,由于运动员各器官功能处于低下阶段,身体抵抗力低,非常容易生病。 (2)在安排短期训练或每周训练计划时考虑运动员的恢复情况。 短期训练一般是指赛前的短期强化期。 其特点是时间短、任务紧。 测试前% 测试后0160 差异值 测试前% 测试后2165 差异值10 测试前% 测试后7170 差异值表3 疲劳程度迹象 感觉 自我感觉 肤色 出汗量 呼吸 注意: 轻度疲劳,无不适,中度中速、步伐轻而平稳为佳,能正确执行指令 注:引自任建生,2000。 中度疲劳,腿痛,心悸,红肿,特别是肩带部分,步伐明显加快且不稳,指挥不准确,改变方向时有时会出现错误。 严重乏力、腿痛、心悸、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有的持续较长时间。
非常红色或苍白,有时紫蓝色。 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整个躯干上,太阳穴、汗衫和衬衫上会出现白色盐渍。 呼吸节律明显加快、肤浅(伴有几次深呼吸),有时呼吸节律紊乱。 摇摆现象明显,行驶时落后,造成动作不协调。 口令执行速度慢,只有大声口令才能接起同学。 测试前 13 16 20 13 18 90% 测试后 22 27 32 23 29 差异 1112 10 11 测试前 13 16 20 13 18 50% 测试后 19 24 26 18 25 差异测试前 13 16 20 13 18 30%测试后 16 20 24 15 23 测试前差异 1.53 1.26 1.39 1.98 1.02 测试后 2.66 2.48 2.34 3.88 1.98 1.131.22 0.95 1.90 0.96 注:引自《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 (1)膝跳反射阈值:阈值疲劳时增加 (2) 反应时间:疲劳时反应时间增加。 3.3.4疲劳主观感觉判断运动员通过疲劳量表自我评价疲劳程度。 (表3) 3.3.5 心率测量以评估疲劳。 定量负荷后人体心率恢复时间较长,说明状态不好。 测试方法:对5名学生进行不同训练和比赛情况下的测试。
难点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运动员专项表现的最高水平,同时又不使运动员在赛前过度疲劳。 原则是既要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又要使他们能够快速恢复。 基于以上原则,培训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增长阶段,也称为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训练任务是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此阶段的负荷强度和强度原则上应维持在原有水平,运动量可增加至年度最大负荷的80~90%。 第二阶段是赛前强化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是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其特点是专项培训和技术培训比例较大。 负荷和强度的安排是负荷逐渐减少,负荷强度逐渐增加,直至运动员的最大强度。 第三阶段是赛前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使他们形成更好的竞技状态。 第三阶段的时间安排由前两个阶段的安排决定,一般为7至10天。 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宜低,以轻松的练习为主。 短期训练时运动负荷和负荷强度的增减应呈波动式,既给运动员足够的刺激田径训练后的放松,又让其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三)训练的规划和安排要考虑运动员的恢复情况。 训练内容和训练环节的安排是运动员提高水平的根本。 内容的组合、手段的安排、实施方法等都对培训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规划和安排训练时,考虑运动员的恢复情况我想提两点:第一,训练的主内容和辅助内容的结合会影响运动员的恢复情况。 短跑运动员应将跑步速度的发展与快速力量、爆发力和完美动作协调性的发展结合起来。 练习配合得很好; 二是培训班后的收尾活动。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现在有的教练不注重整理活动,有的教练不做整理活动。 事实上,这个部位对于运动员的恢复,尤其是消除局部疲劳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短跑运动员。 力量训练后可进行按摩或柔韧性练习,速度训练后可进行慢跑、灵活腿部摆动或协调性练习。 教练员不仅要在训练计划中制定相应的放松和组织内容,还要督促运动员养成良好的组织和放松习惯。 3.4.2 营养恢复 运动员体质的好坏与遗传和后天训练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营养的质量和数量。 如果运动员的营养状况不佳,运动能力会迅速下降,难以接受高强度、大运动量的系统训练。 营养过剩还会导致运动员体重不适当增加,影响运动表现。 因此,合理的营养是保证正常运动训练的基本条件,也是训练后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 短跑是一项速度和力量的项目。 这是一种短期、极端强度的运动。 运动员运动时处于高度缺氧状态,能量来源主要依靠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
另外,运动员在快跑时消耗大量能量,并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 因此,营养特性应符合人体内能量物质的快速动员,加速ATP的再合成,减轻体内酸中毒程度。 因此,短跑运动员的饮食应富含易消化的糖、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以及钙、镁、锰、锌、铁等营养成分。 另外,为了保证体内有足够的碱储备,增强缓冲酸的能力,应多吃水果、蔬菜等碱性食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田径短跑运动员疲劳的主要原因是乳酸的积累和肌糖原的大量消耗。 4.1.2 短跑运动员疲劳的发生可通过测量生物电、肌力、神经系统功能、主观感觉判断、心率评估、血乳酸测量、尿蛋白测量来判断。 4.1.3 短跑运动员可以通过营养恢复和训练恢复来恢复疲劳。 4.2 建议 4.2.1 确定田径短跑运动员疲劳程度时应采用科学方法。 4.2.2田径短跑训练恢复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差异。 4.2.3田径短跑营养恢复时应注意补充与坚持相结合。 参考文献:华北医学院体育研究会编。 运动保健与保健医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现代大学生运动保健与健康康复的应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北京:东方出版社]学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