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深陷兴奋剂丑闻?反兴奋剂风暴中心的战斗民族
俄罗斯处在反兴奋剂风暴中心
2014年以来,国际体坛被一场“反兴奋剂风暴”席卷,处在风暴中心的便是“战斗民族”俄罗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布的《2014年反兴奋剂违规报告》显示,俄罗斯运动员违规服用兴奋剂次数达148次,居首位。
违反兴奋剂规定的运动员排名数据来源:世界反兴奋剂机构2014年反兴奋剂违规报告
该机构公布的另一份《麦克拉伦报告》更是令人震惊。报告称,自2011年以来俄罗斯田径为什么禁赛,已有1000多名俄罗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报告甚至强调,1166份俄罗斯运动员尿液样本存在问题。
在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看来,俄罗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并不是小规模行为,而是“大规模”、“系统性”、“自上而下”的。
俄罗斯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俄罗斯田径运动被暂时全面禁赛,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被吊销执照,俄罗斯代表团几乎被全面禁止参加里约奥运会。
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违规服用兴奋剂的现象屡见不鲜,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为何对兴奋剂如此“痴迷”?
“神奇”兴奋剂
尽管明令禁止使用兴奋剂,但一些运动员仍然铤而走险,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
俗称“达利布林”的兴奋剂
科学数据证明,使用兴奋剂,比如合成代谢类固醇,可使男性肌肉力量增加38%,对女性的效果更为明显;人体生长激素可使运动员的冲刺能力提高4%;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人体耐力提高34%。
由此可见兴奋剂确实可以增强体能和爆发力,虽然有些数据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想要打破纪录的运动员来说,毫秒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尤其是在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田径项目中。
大量医学研究也证实,兴奋剂有毒副作用俄罗斯田径为什么禁赛,可能导致脱发、不孕等。但在巨额奖金和冠军荣誉面前,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
1967年,前奥运会铜牌得主、英国自行车运动员辛普森在环法自行车赛期间死亡,口袋里装着未服用完的安非他明(见下图)。↓↓↓
“如果我给你一颗药丸,它能让你赢得奥运金牌,但一年后我会杀死你,你愿意吗?”1967年,马里兰大学的加布博士在华盛顿做了一项调查,在100名运动员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药丸。
俄罗斯的“服药传统”
冷战时期,为了与美国在人体竞赛中一较高下,前苏联政府体育委员会命令科研机构研制“体能增强剂”,“增加其在奥运会上使用的可能性”。前苏联首先采用的是“自我血液兴奋剂”方案,具体如下:
赛前抽出运动员的一部分血液,身体会自动补充流失的血液,当赛前血液回注体内时,体内就会有大量的红细胞,可以为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提高运动员巅峰状态下的耐力。
这种技术非常复杂,很难被发现。苏联在 1976 年和 1980 年奥运会上广泛使用了这种技术,但从未被发现。
兴奋剂的效果十分显著,1964年和1968年奥运会,苏联在金牌数上远远落后于美国,但在1972年却突然反超,并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将差距拉大到28枚奖牌。
苏联与美国奥运金牌数对比(注:第22、23届奥运会,苏联与美国并非同期参赛,因此数据不包含在内)
“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对金牌的过度追求,导致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运动员普遍使用兴奋剂。
涉及俄罗斯特工的国家行动
揭发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的人正是俄罗斯反兴奋剂实验室(RADA)前主任罗琴科夫。
罗琴科夫
罗琴科夫在俄罗斯实验室工作10年,2016年2月叛逃美国,他揭露的“真相”堪比好莱坞大片。
罗琴科夫称,他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禁药,可以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但难点在于确保运动员能够通过兴奋剂尿检。
运动员的尿液通常被放在特殊的小瓶子里,瓶子一旦关闭就会自动锁上,如果被强行打开,安全密码就会被破坏,防止有人中途更换瓶子。
专用尿瓶
据罗琴科夫介绍,他和同事们会窃取俄罗斯运动员的尿液,然后特工在不破解安全密码的情况下打开上锁的尿瓶,用不含兴奋剂的尿液替换尿液。
整个过程中,俄罗斯多个部门紧密配合俄罗斯田径为什么禁赛,环环相扣,“精准如瑞士手表”。
正如麦克拉伦报告所称,俄罗斯使用兴奋剂是国家行为。俄罗斯运动员除了服用兴奋剂外别无选择,否则就不能加入国家队。
体育界并非一片净土
直到苏联解体,国际社会才真正掌握了对苏联兴奋剂问题进行大规模惩罚的有力证据,这让俄罗斯感到庆幸,因为俄罗斯兴奋剂问题最严重的领域就是田径项目,但作为监管机构的国际田联却对其加以掩盖和纵容。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称,最终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和银牌的8名俄罗斯运动员,为逃避药物检测,向国际田联前主席迪亚克和前反兴奋剂主任多勒贿赂总额约120万欧元,大大降低了俄罗斯田径运动员在赛外药物检测中被随机抽检的几率。
迪亚克被指控任职期间收受贿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在其著名的《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必须公正、无私地去争取,否则就毫无意义。”
俗话说,如果人类的竞争需要兴奋剂的支持,那体育运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综合:新华社世界华人周刊体育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