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网

女排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路径

时间: 来源:JRS直播网
标签: 排球理论教案

从历史背景把握女排精神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历史语境是价值生成的重要源泉。女排精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历经艰辛、不断探索、共同创造的伟大结晶。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学习塑造阶段(1949-1966年)。当时,新中国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1954年,中国女排成立。通过引进前苏联排球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借鉴日本女排主教练小松弘文的严格训练方法,中国女排逐渐形成了“三怕”“五强”“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女排的精神面貌和训练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整体实力逐步进入世界前十名。全队争强好胜、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迸发出来。

蛰伏阶段(1966-1976年)。国家女排暂时解散排球理论教案,工作重点转向加强地方、军队排球队建设。全国女排训练一度停摆,实力跌出世界前十。直到1972年,中国女排才开始重整旗鼓,恢复训练秩序。典型事件是1972年在福建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这一时期,女排精神得到锤炼,在低谷中积蓄力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永不放弃。

形成阶段(1976年至今)。1976年6月,中国女排重组,在众多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努力下,女排重整旗鼓,走出低谷,迅速成为一支技术一流、意志顽强、作风过硬、团结友爱、能打胜仗的钢铁队伍,逐步走向巅峰、称霸世界,并涌现出“五连冠”的辉煌时代、“重出江湖”的黄金时代、“浴火重生”的巅峰时代。此时,女排精神被明确提出,不断丰富和广泛推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印记。 2019年9月30日,在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锦标赛上代表队满载而归时,女排精神被十六个字高度概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放弃”。2021年9月,女排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至此,女排精神已初具雏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女排精神的发展史,是一部新中国团结进步的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民族气节。理清女排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思政课的路径过程中,准确把握其生成的规律特征和发展趋势,更好地明晰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从理念内涵深挖女排精神思政课教育要素

理念内涵是品格塑造的重要支撑。“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是女排精神的核心理念,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无私的集体主义、激昂的奋斗精神、波澜壮阔的英雄主义等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是培养体育人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宝贵资源,也是把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默默育人效果的关键,必须认真剖析、深挖、阐释好。

从“祖国至上”中挖掘爱国思想政治的元素。“祖国至上”意味着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女排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可以从爱国意志入手,挖掘女排精神中“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讲述女排立志报国、忠诚奉献的动人事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 我们还可以从爱国行动入手,深入挖掘场上女排队员们听从指挥、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鲜活事迹,感受“学女排、振兴中华”的火热热情,汇聚同学们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建设国家的磅礴力量。

从“团结协作”中挖掘集体主义思想政治要素。“团结协作”是女排精神不变的底色,生动诠释了女排把“小我”融入“大我”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挖女排精神争当集体荣誉的集体共识,增强学生对“舍小家为大”、“舍小我为大局”奉献精神的情感认同;深挖女排精神在挫折面前更勇敢的集体意志,提高学生在顺境中乘风破浪、在逆境中奋起直追的行动意识; 深入挖掘女排精神“胜则共同庆、败则共同担当”的集体责任,引导学生在集体运动中塑造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责任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从“顽强拼搏”中挖掘斗争的思想政治元素。“顽强拼搏”意味着百折不挠、战斗到底,是对目标的执着与追求,是女排精神的职业品格,展现出赢不骄、输不馁、坚决捍卫荣誉与尊严的斗争精神。深挖女排“哪怕接不到球也要拼尽全力冲过来”的斗争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拼搏、勇于冲锋、赛场奋进,拥有昂扬的战斗姿态;深挖女排不向伤病低头、不畏惧强敌、不怕比分落后、明知不可能却要拼的斗争韧性,鼓励学生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深挖女排“咬牙争每一分、顽强拼搏每一球”的奋斗热血,激励同学们养成不负青春、敢于拼搏、敢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意志品格。

从《永不言败》中挖掘英雄主义思想政治的元素。“永不言败”是女排精神的独特品格。“女排精神就是,即使一路上可能踉踉跄跄,但站起来抖掉身上的尘土,眼神依然坚定。人生不一定能赢,但努力就一定能赢。”几十年来排球理论教案,中国女排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一大批值得歌颂、值得热泪盈眶的英雄人物。 挖掘女排精神中的英雄主义思想政治元素,就是要系统呈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排五连冠、十冠的英雄业绩,以及从中涌现出的一系列英雄教练员和众多英雄运动员的英雄事迹,塑造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和典范,培养不畏困难挑战、能担当时代重任的宽广胸怀和英雄品质。

立足实际提升女排精神课程育人能力

女排精神富有政治性、普世性和教育性,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程的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全面展开,“家家户户有思政、家家户户讲思政”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不少不足。就体育学科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足、训练能力弱、教学质量不高。传承弘扬女排精神,推动其加速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夯实课程思政教育基础。优质资源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女排精神的思想政治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系统性。从历史上看,中国女排成立已有近70年,在这期间积累了许多与女排成立和发展相关的宝贵资源,可以深挖细挖。比如,中国女排起步、发展、崛起、巅峰、低谷、复兴不同阶段的资源;女排精神诞生的背景、根基、形成历程、内涵特征、典型案例等。从地域来看,中国女排的足迹跨越大洋、遍布全球,留下了许多经典事件和励志故事; 在我国,女排队员来自全国各地,训练基地涉及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多地建有中国排球博物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科普基地等,各具特色,富有特色。可将这些素材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加工,建设一批集视频、课件、练习、案例、作品、实践项目为一体的高校体育女排精神教学资源库,推动建立中国女排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深化专业教学内涵,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内涵质量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中心任务,决定着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具体来说,要把握好师资、课程、课堂教学等关键要素,教师是融入的“主力军”。围绕弘扬发展女排精神,加快培养一批能讲会讲、善讲会讲、讲得好讲得会的学科专业教师,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加大体育专业教师能力培训力度,把女排精神的思想政治意识、德育意识和能力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助教培训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推动女排精神深入人心。 组织开展女排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专题培训,通过集体教研、讲座沙龙等活动,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提升育人能力。课程是融合的“主战场”。加快完善女排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普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设计等。同步建设精品思政课程,深化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努力打造一批一流课程、精品教材和精品案例。课堂是融合的“主渠道”。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推进符合体育和排球运动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开展“教学-体验-训练-研讨-比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抓好线上线下第一课堂,激活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巧用网络平台开展第三课堂,培育一批思政示范课堂,不断提升女排精神教育体系教学实效。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夯实思政课保障。坚持OBE理念,加强女排精神融入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把学生爱国、团结、奋斗、坚韧等品质塑造作为核心能力纳入体育专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健全目标能力达成评价机制和校外协同联动诊断改进机制。严格落实课程建设标准,制定女排精神思政课对比清单,确保将女排精神课程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制、教案课件制作、教材编写与遴选等环节。 把女排精神融入作为体育学科建设质量与思政课实效性评价机制的重要观察点,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政要素在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入。建立学生体验评价机制,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思政课实效性的核心标准排球理论教案,将思政课质量、内容、实效性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作者:周杰,福建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许文欣,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资助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