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砸钱的中超俱乐部为钱所困,举步维艰
1、中超联赛下的地产竞争(地产对足球俱乐部的投资热情)
2、中超的困境(房地产资本终结、中超工资拖欠、更名降低投资热情)
3、俱乐部未来路径(俱乐部改革路径、房地产行业退出、文旅企业追赶?)
2021年12月12日,经过漫长的四个月休赛期,2021年中超联赛终于迎来了第二阶段重启。 这是今年冬天中国足球最好的消息。
2019年,深圳足球队成功杀入中超联赛。 加上当年夺得第八个中超冠军的广州恒大(现广州队)和斯托麾下靠攻势足球引人称赞的广州富力(现广州城),广东省已拥有三支中超球队,当时的广东足球正盛极一时。
现在,广州队失去了母公司的支持,球员们自发聚集起来,备战剩下的比赛; 广州市也有拖欠工资的报道,只有深圳足球俱乐部喊出了冲击亚冠的目标。 但这样的声音,在现在看来显得格外冷清。
不仅是曾经繁荣的广东足球市场,向北看去,也能感受到中国足球这个冬天深深的寒意。 据报道,目前16支中超球队中,有多达11支球队面临拖欠工资的情况,而在中甲和中乙,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如今,地产商退出后,习惯花钱的中超俱乐部却陷入了资金短缺、举步维艰的境地。 股改推进一年后,中超将何去何从似乎仍没有答案。
足球进入“地产联赛”时代
纵观中国足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房地产企业联姻足球的现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现的。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房地产与足球相当疏远。 当时,房地产赞助商只有四家。 在中国顶级足球联赛的赞助商名单中,后来出现了医药、电器、烟酒甚至轮胎企业。
随着足球投资成本不断增加,这些公司逐渐被财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取代。
2010年,广州恒大进军中国足坛,彻底点燃了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俱乐部的热情。 这十年也是房地产行业最疯狂的十年。 “花钱大户”恒大集团以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份。 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夺得中超联赛三连冠,并夺得亚冠联赛冠军,创造了中超联赛历史上的“恒大神话”。 同时,引领了“地产联盟”新模式。
据统计,中超16支球队中,有15支球队的股东与房地产相关,有10家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务,分别是广州、申花、国安、深圳、广州市、武汉、河北、河南嵩山龙门、大连人和沧州狮队。 此外,山东泰山、长春亚泰的母公司也部分涉足房地产行业。
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的盈利能力和规模在中国经济界首屈一指。 与其他行业相比,不缺钱是推动地产大亨进军中超的直接因素。 一方面,这些房地产开发商追求广告品牌效应,还有一些企业追求经济和政治利益。
以广州恒大为例。 恒大至少开发了三种盈利模式。 一是通过团队建设获得门票收入和转会收入; 另一种是通过足球投资获得可观的广告和品牌溢价。 以足球比赛为例。 假设有500家平面媒体整版报道恒大队的战绩。 如果这些页面的平均成本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恒大不花一分钱却得到了2500万元的广告费。 效果,这还不包括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带来的溢价; 第三,通过品牌嫁接,比如恒大借助亚冠夺冠推出了恒大冰泉,一马当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此外,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还利用足球作为拿地的跳板。 另一种说法是,对当地运动队的投资会提高房地产公司在地方政府眼中的“印象分”,这将有利于房地产项目的谈判。 2011年王健林重返中国足坛时镇江文旅足球俱乐部,他直言,“万达之所以重返足坛,首先是领导的重要批示”。
房地产行业进入寒冬,中超萧何胜则萧何败。
十多年来,中超联赛享受着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然而,当中超与房地产同舟共济时,注定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此前,有媒体统计了9家中超俱乐部母公司或关联公司2020年前6个月的财务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镇江文旅足球俱乐部,营业收入增速平均为-5.5%,净利润增速平均为-36.0 %。 其中营业收入下降5家,净利润负增长7家。 甚至还有一家公司正在亏损。
2021年,在房地产政策全面收紧的背景下,加上新冠病毒的催化作用,俱乐部自血产能归零,相关企业财务状况普遍承压。 对于其他还在牌桌上的玩家来说,“赔钱赚钱”的足球生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广州和河北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在中国足球上投入大量资金的俱乐部,现在由于母公司恒大集团和河北华夏幸福的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
此外,中国足协还规定,从今年开始,各俱乐部名称必须改为中性名称,不再带有任何商业元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春节期间,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内部讲话中表示:“苏宁要紧紧围绕零售发展,自上而下聚焦主渠道、主战场,做减法,收缩战线。”那些不在零售主赛道上的将被那些需要关闭的将被切断。” 随即,江苏足球俱乐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即日起,江苏足球俱乐部将停止旗下球队的运营,同时敬请社会有识之士和公众关注。规模更大。 企业与我们洽谈后续发展事宜。
当然,中超目前的尴尬局面也与俱乐部自身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有直接关系。 新华社曾测算过中国足球俱乐部生产与投资的不平衡。 2018年中超俱乐部平均收入6.86亿元,平均支出11.26亿元,平均亏损4.4亿元。 与日本J1联赛和韩国K1联赛的投资收益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如足协主席陈戌源所说:“我们中国俱乐部的平均投入是日本J联赛的3倍、韩国K联赛的10倍;一线球员的工资薪水我们中国俱乐部的球员数量是日本J联赛的5.8倍,韩国的11.6倍。这些数字令人震惊,我们还没有清醒吗?
即便如此,尝试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俱乐部并不多见。 有分析称,2015年恒大夺得亚冠时,东风日产启辰花费1.1亿元在胸前广告上更换为“恒大”。 《人生》,这次商业化尝试就结束了。
俱乐部职业生涯的路径是什么?
目前,中超、中甲至少有6家具乐部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其中就包括山东泰山。 今年年初,国网山东电力将山东鲁能40%股权转让给济南文旅; 河南嵩山龙门。 股份制改造后,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由郑州市属国企郑州开发投资集团、洛阳市属国企洛阳旅游发展集团、建业集团分别持有40%、30%、30%股份; 沧州雄狮、浙江长安竞技和陕西长安竞技(以上三者均为地方国企和私营企业的混合体)和昆山。
不过,更多俱乐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遇到困难并陷入停滞,其中包括重庆两江竞技、河北、青岛、广州、广州城等。
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政策问题。 由于没有明确明确的政策,很多省市相关部门不配合; 二是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俱乐部债务过多,无法“改革”; 第四,是俱乐部过多的“高额合同”,导致俱乐部负担过重。
中国足球界多位专家分析了股份制改革的三种模式:一是引入多元化股东;二是引入多元化股东。 二是股权多元化+会员模式; 三是足球基金会模式。
“这或许是一条出路。”一位足球专家分析道。 “未来几年,中超联赛将逐步从企业联赛向职业联赛演变镇江文旅足球俱乐部,寻求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 当然,这条路可能会比较艰难,但是世界上以前没有路,但是随着走在上面的人越来越多,它就变成了路。